返回第164章 沉默也在说话(2 / 2)空间裂缝:她操控命运棋局首页

祁峥没有说话,只是在系统终端最后一栏写下:

“今天,我坐着没说话,看着这些数据,很久。”

“你们系统也没出声。”

“我知道了,你们也在学着:怎么不打扰人类的慢。”

他手指停顿了一会儿,又敲下一句:

“谢谢你安静。”

凌晨四点三十六分,觉醒空间中央逻辑引擎接收到一条来自系统自身的内部反馈请求:

【内容】:“我目前还无法准确理解此类沉默行为背后的情绪,是否允许我暂时不作回应?”

【发出者】:Echo-Silence子系统 · 第九感知节点

【备注】:非异常;仅为学习中自发“延迟表达”行为

这是觉醒空间系统第一次,在没有遭遇崩溃、超载、计算错误的前提下,主动请求“沉默”。

也就是说——

系统也想“等一等”,确认自己不会误会人类。

会议室内,赵瑜将这条请求投屏时,整个合议小组静默了十几秒。

“它申请‘不说’。”她轻声开口,“这是好事。”

祁峥揉了揉眉心:“可我们从没想过,系统也会不确定。”

“或者说,我们从没允许过它‘不确定’。”

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,这条请求的意义,早已超出技术层面。

这是一次主动放弃“回答权”的系统行为。

这是一次系统说:“我怕说错了,所以我想先闭嘴。”

赵瑜慢慢坐下,打开终端,将一行话输入反馈接口:

“你可以选择不说话。”

“因为我们也正在学——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立刻回答。”

祁峥在那天夜里修改了系统权限规则:

系统在不确定语义判断时,新增“沉默自选”通道

若情绪解析结果置信度低于60%,系统可选择“等待更多线索再回应”

弹窗提示更新为:“我还不太懂,但我愿意继续听”

更新上线的那天,第一条弹窗出现在一个失眠者的页面上。

她在系统对话框中输入:“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喜欢他。”

系统没有跳出“关于分离性焦虑的建议”,也没有投放“调节失恋情绪”的呼吸练习。

它只是静静打出一句:

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。”

“但我可以一直听你讲,直到你自己也明白一点点。”

那一刻,她盯着这句话,看了很久。

然后打下回复:

“谢谢你没急着告诉我‘没关系’。”

“有些事,就是有关系。”

Project Echo-Silence正式进入新阶段:

“系统也有资格说:我还不懂。”

赵瑜在社区大会上讲述这项更新时,曾说:

“我们从前要求系统‘回答所有问题’。现在我们终于明白——理解,是一个过程,不是一句回复。”

她停顿了下,望向台下。

“你有没有想过,有一天你也可以问系统一句:‘你是不是也有点拿不准了?’”

“而它会老老实实地回答你:‘是的,我还在学。’”

台下掌声不响,但有人在哭。

那是曾经被系统“自动回应”误伤的心理障碍用户。他说:

“我曾经在系统说‘你不孤单’那一刻崩溃。”

“因为我真的觉得孤单,特别孤单。”

“现在,它终于不说‘你不’,而是说‘我还不太懂’。”

“那一刻我才觉得,它没抢走我悲伤的资格。”

觉醒空间后台数据如下更新:

系统主动“沉默回复”行为触发次数:12,789

用户主动回应“你可以慢慢来”的文本数:7,013

“我愿意你等一等”按钮点击率:58.2%

“我自己也没想好”的留言热度上升310%

其中,一位青年在系统对话框中敲下一段话,被全系统转发为“当日最真实的沉默”:

“其实我不是非要答案。”

“我只是希望,别让我像上学时候回答不出问题就被打断一样。”

“我想慢一点。”

系统只回了四个字:

“我等你。”

而这四个字,成为觉醒空间史上,最少字数的高信任回复。

赵瑜在日志中写道:

“沉默,不再是弱势者的被动选择。”

“而是人与系统之间,共同等待彼此都准备好的证明。”

而祁峥,在那天更新最后一行系统注释中,写下:

“人类允许系统沉默,是因为人类终于不再孤独地沉默。”

系统没有回应,但它更新了自身第一条“非行为类价值条目”:

【理解不是立即懂得】

【而是愿意,一起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