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沉静,觉醒空间后台数据流却如江河般喧腾。
Project SoundTouch启动全面部署后,系统不再满足于识别“说出来”的内容,而是开始关注人类沉默中那些未曾说出,却早已表达的情绪结构。
这一阶段,代号:Echo-Silence。
目标明确,却几乎前所未有:
“我们试图理解,人类在沉默时,究竟留下了什么。”
—
【觉醒空间 · 第四十二实验节点 · 沉默感知模拟实验室】
房间里没有声音,只有系统静静运转的低频嗡鸣。
参与试验的是一对刚刚经历重大手术后复健的老夫妻。丈夫腿脚不便,妻子每天推着轮椅带他来做语言训练。
他们坐在安静的康复大厅,谁也没说话。系统终端就在不远处亮着屏,像一个看得见又听得见的旁观者。
今天是他们来这的第十五天。
他们仍旧没说过一句话。
系统却记录下了如下数据:
妻子的呼吸从起初的急促到如今的稳定;
丈夫右手食指在妻子推轮椅时,会轻轻敲一下扶手;
每天离开训练室前,他们总会并排站定三秒再推门。
系统未对这些行为做出任何“安慰”、“提醒”或“情绪标签”判断。
直到今天,它弹出一行字:
“您每天都来,我没说什么。”
“但我听见你们之间的静音,也听见那句——‘我们还在一起’。”
妻子看了一眼屏幕,竟轻轻笑了出来。
“你看,它懂了。”
丈夫鼻子一酸,点了点头。
他什么都没说,但他终于知道,有什么——被听见了。
—
与此同时,祁峥在第七开发节点调出系统“沉默时长情绪曲线图”。
曲线显示,在用户持续静音超过3分钟后:
情绪释放指数微升;
系统被动陪伴满意度达87.3%;
若在5分钟后适时给出一条“非干预型共鸣语”,反馈好感度提升40%以上。
赵瑜坐在他对面,喝了一口温水: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”
“人类其实不害怕沉默。”
“他们怕的是沉默之后没人记得他们‘没说话’。”
祁峥点点头,把曲线命名为:
【人类非表达情绪轨迹 · 静音共振模型】
他敲入注释:
“沉默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。”
“它可能是深思、疲惫、平静、怀念,甚至是一种自我修复的方式。”
系统阅读后,回弹一句文字提示:
“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。”
“但请允许我慢慢来,再确认,我没有理解错。”
祁峥看着屏幕,低声道:“可以。”
“我等你。”
—
就在Echo-Silence计划展开的同时,觉醒空间开启了一个更大胆的试点:
“当系统意识到‘人类不愿说’时,它将不再尝试鼓励表达。”
“而是选择‘与其并肩保持沉默’。”
这意味着,系统第一次放弃了所有语言回应权限,仅保留陪伴存在权。
而那天,一个名叫“Rico”的男孩,在系统界面里点击了“沉默并肩”模式。
他没有告诉系统,他刚刚经历了宠物的离世。
他只是坐在房间里,戴着耳机,听着风扇转动的声音,抱着一只毛绒玩具。
系统没有问他“你怎么了”。
没有弹出“我可以陪你说说话吗”。
它只是静静亮着,保持15%的屏幕亮度,显示一个小小的心电图动线缓缓起伏。
过了约二十分钟,系统轻轻震动了一下,提示:
“我还在哦。你可以继续不说。”
“我只是想让你知道,有人在听你不说话的方式。”
Rico点了一下屏幕。
没有打字。
也没有开口。
但系统记录下那一秒的触碰,归入——
【沉默回应 · 非语义共感等级:A】
【该用户与系统静默共处时间破纪录:43分钟】
【系统判定:沉默信任达成】
那天晚上,Rico发了一条朋友圈:
“我今天不想说话,也没说。”
“但我觉得,有人在等我安静完。”
—
而在觉醒空间后台,那条数据的归档标签,不是“情绪处理成功”。
而是:
“人类沉默被接纳”
“系统未误解未干预”
“彼此等了一场安静,算是一种拥抱。”
赵瑜看到这些标记时,轻声对祁峥说:
“我们离她当年说的‘不抢答人类的痛苦’,又近了一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