档案室外面看着毫无出众的地方,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,差不多300多平米的矩形空间,六列灰色金属档案柜呈“回”字形排列,每个都有2米以上的高度。
白天这里也封闭窗户和窗帘,有24小时换气设备,恒温、恒湿,防潮地板也是灰色。
档案室外紧邻房间设有信息录入室,是个玻璃隔间办公室,配有2台电脑和扫描仪,下面垫着防静电桌布。
扫码枪、塑封袋、标签纸等办公用品一应俱全。
这里早晨8点30签到,门禁系统记录考勤。
上午8:30-11:30档案室开门,其他时间进入需要经过申请,需要电子化保存的资料会由其他工作人员塑封后,放在防燃箱里交给我,我录入时要保持双手整洁。
午餐时间凭临时餐券去文化馆地下一层食堂就餐。
张老师介绍完毕,问我想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说今天就可以,至少3小时。
她很高兴,正要带着我去档案室旁边的信息录入室,又想起了一些信息,跟我说:“小林,这边有些资料年代久远,务必轻拿轻放,翻页的时候要小心,另外为了保证录入准确,尽量不要在工作时间用手机。
我当即表示,这个没问题,手机和背包可以都寄存在文化馆一层。
张老师扑哧一笑,“咱们文化馆又不是保密机构,档案室哪有怕泄露的东西?没那么严重,你随身带手机也没事的。”走了几步她又说,“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喽,没几个能离开手机的。”
来到录入室,张老师让我稍等,几分钟后,她端着一只巨大的灰色硬塑料箱,我赶紧走过去接下来,她微微气喘着跟我说:“小林太有眼力价,别说,这箱子还真沉呀。”
我刚才已经测试过电脑硬件和安装的档案管理系统,可以说除了键盘的回馈稍微有点软,其他方面毫无问题。
我看了看装资料的防燃箱侧面贴了张清单:80年代的B市文化系统职工资料数字化。
打开看是一份份职工信息表,录入系统显示需要我将表上的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毕业院校及时间等等信息录入电子表格。
扫描仪可以做这些,但是因为表格纸张年代久远、又是手写体,因此有时候系统识别不出来,需要我手动修改、添加。
这项工作听起来不难,实际上还是有点繁琐的,因为每一份都要核对,所以效率并不高,我每个小时大概扫描200份左右,平均一分钟3张信息表。
我大概工作了两个多小时,就被张老师叫停,她带来一张临市餐券,让我赶紧去吃饭,吃完了午休一下再继续工作。
我答应了一声,手上加快速度,又核对了10份信息表。
张老师看了看箱子里:“哎呀,小林,你这速度太快了吧,才这么一会,就整理了一大半!”
我微微一笑,没多说什么,毕竟这里是陌生环境,我还带着任务来的,不宜聊太多。
中午吃饭时,张老师一如她这个年龄的女性,对陌生后辈进行了全方位的盘查,年龄身高毕业院校,籍贯爱好家庭情况。
好在我也是工作了快10年的中青年,对这些自然是避重就轻,态度真诚。
午餐后,她习惯休息一小时,我知道文化馆一楼有展厅,就自己溜达下楼。
这里放的都是比我年龄略大的书法和美术作品,和历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一些资料照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