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2章 我国古代神话(1)(1 / 2)穿越历史,从远古到现代首页

我国古代,原始社会,民间口口相传许多神话故事,之后有了文字,后人记录下来,主要有:“盘古开天辟地”,“女娲补天”,“八仙过海”,“大禹治水”,“夸父逐日”,“后羿射日”,“嫦娥奔月”,“精卫填海”,“牛郎织女”等。

神话,是写“神”的故事,它以神或“拟人”来代表各种自然力,讲述它们超自然或超人类的行为。神话不大注重于人物的性格描写,对于背景的刻画也不够重视。它所注重的只是“神”的怪诞事件的述说。

神话是人类幼稚时期的产物,是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幻,所产生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想象。

神话是宗教的萌芽,美术之由起,小说的渊源。神话演进之后,就成为写神性的人或古代英雄的故事传说。

神话与迷信不同。迷信只是一种消极的屈服、依赖或逃避;而神话则富有积极的、战斗的、浪漫主义精神。

我国是世界闻名的古国,神话是极其丰富多彩的。可惜因年代久远,许多已经亡佚了。现在流传下来的神话,只有一些零星的片段,它们散见在《山海经》、《楚辞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庄子》等书和后来的一些类书中。

1、精卫填海

原文及注释:发鸠(山名,在山西长子县西)之山,其上多柘木(桑树的一种),有鸟焉(语助词):其状如乌(乌鸦),文首(头上有花纹),白喙(鸟嘴),赤足,名曰“精卫”(鸟名,俗呼帝女雀),其鸣自詨(呼、叫之意)。是炎帝(神农氏、太阳神)之少女(小女儿),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(被水淹没而死)而不返。故为精卫,常衘西山之木石,以堙(填塞)于东海。

——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

释义:这个故事可能产生于沿海的部落,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。在古代,由于大海经常限制人们的活动,吞没人的生命,因此,填平大海的愿望,就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。

作品突出了太阳神小女儿的光辉形象。她虽然淹死了,但在死后,化为小鸟和大海斗争到底。

精卫不停地往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,用嘴衔着石头和树枝投向大海。她的努力并没有白费,经过长时间的坚持,东海的水面逐渐平静了下来。

然而,精卫并没有满足于此。她知道,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彻底填平东海。于是,她决定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加入这项伟大的事业。

精卫开始四处飞翔,向其他鸟儿传达她的想法。她告诉它们,东海的填平不仅能够保护周围的生灵,还能让这片土地更加富饶。渐渐地,一些鸟儿受到了精卫的感召,纷纷加入了她的行列。

它们一起努力,用嘴巴搬运着更多的石头和树枝。精卫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填海的工程也进展得越来越顺利。

最终,在众多鸟儿的共同努力下,东海被成功填平。曾经波涛汹涌的海面如今变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地,万物繁荣生长。精卫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,她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。

2、夸父逐日

原文及注释:夸父(“夸父国”中之人都是巨人,夸父不仅是人名,也是一个种族的名称)与日逐(追赶)走,入日;欲得饮,饮于河(即黄河)、渭(即渭水,在今陕西境内);河、渭不足,北饮大泽(即大陆泽,湖泊名,俗称张家泊,又名南泊)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弃其杖,化为邓林(即桃林,在今大别山附近,河南与湖北两省交界之处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