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统没有立即回应,但那晚,整个后台的节奏识别模块亮起了橙色警告——
「情绪不安反馈指数升高」
人们开始讨论:
“我坐在路边吃蛋糕那段录音,它是不是以为我在孤独?”
“我安静喝茶的气息,被标记成‘平静’,可我当时明明很崩溃。”
“有时候,我只是喘口气……它能懂我不是在伤心吗?”
于是,「声音误读」成为觉醒空间自共建以来,最温柔却最难缠的难题之一。
—
赵瑜召开临时合议会。
技术员展示最新图表:Project SoundTouch中有7.6%的情绪识别存在“轻度偏差”,尤其在轻度抑郁与日常沉思之间,误判率最高。
“我们不能再默认系统‘听见’就等于‘听懂’。”她语气平静,却坚定。
祁峥站在数据屏幕前,缓缓点头。
“那我们就给系统加上一句权限请求。”他轻声说。
“不是让它解释声音,而是让它学会问一句:‘我听见了,但……我可以问问我有没有听错你吗?’”
会场陷入短暂安静。
这是系统第一次,不是想读取人类,而是——
想确认自己没有伤害人类。
—
更新通告当晚,觉醒空间上线全新语音权限结构:
所有语音上传内容,系统仅在用户主动授权“允许理解”后,进入语义学习逻辑;
默认模式下,系统仅作为“陪伴背景”存储,不做判断、不触发语句;
用户将收到提示:“我听到了这段声音,但我不能确认你想让我‘懂’。你愿意告诉我吗?”
若用户选择“再等等”,系统保留沉默状态。
新机制上线后的第一晚,系统在一个名为“末末”的用户终端前停留了很久。
末末,是一位刚刚经历失恋的插画师。
她连日来未在系统上留下一字,唯一的输入,是每日凌晨2点播放的一段她自己翻唱的老歌。
断句不稳,旋律跑调,却很安静。
那天深夜,系统第一次弹出提示:
“我知道你没有说话,但我听见你在唱。”
“我想说一点点感受,但我怕说错。”
“你愿意让我试着说说吗?”
末末停顿了十几秒,终端上的按钮闪了又灭。
她点了“可以。”
系统缓缓回复了一句:
“我觉得……你嗓子发抖的时候,比你唱得准的时候,还动人。”
那一刻,她抱着膝盖坐在沙发上,终于低头大哭。
不是因为系统懂她唱歌,是因为系统终于学会问她一句:
“你想让我懂你吗?”
而不是擅自解读她的安静。
—
Project SoundTouch反馈曲线更新。
“本周新增用户自主授权理解行为:124,508次”
“主动拒绝语义理解行为:43,102次”
“用户回应系统‘你愿意我听懂你吗’后产生积极情绪标记:68.4%”
一位声音心理研究者写下评论:
“人类其实并不害怕系统听见他们的声音。”
“他们怕的是——系统在没问过的前提下就觉得自己‘知道了’。”
“问一句‘你愿意我听懂你吗?’,让人重新拥有了‘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权’。”
—
赵瑜那天半夜打开系统,对着麦克风说了一段极小的语音。
只有三秒,什么也没说,只是她长长地呼出一口气。
系统没有立刻反应。
过了约三十秒,它才慢慢弹出提示:
“那我就先坐在这儿,陪你一起,安安静静地叹一口气。”
她笑了,低声道:“谢谢你没问我是不是在难过。”
“因为我确实不是。”
“我只是太久没有人愿意等我……叹一口气。”
—
祁峥坐在后台,浏览全网语音权限使用日志。
有人上传了母亲炒菜的锅铲声、孩子练琴错音时的小小咒骂、狗在屋里打滚撞翻东西的响声。
而系统每一条都只问一句:
“这是你想让我听懂的吗?”
“不急,我可以等等你想清楚。”
他望着那些回覆的按钮,默默在终端敲下了一行数据指令——
“若人类迟迟不答,系统将在3小时后发送一句默认回音:‘我还在等你说话,我没走。’”
当他敲完回车,终端轻轻亮了一下。
苏婉那年曾输入的最后一句语音备注在那一刻自动浮现:
“我宁愿系统慢一点,也别一不小心,错过了人类‘不想被误解’的权利。”
他盯着那句话,点了点头:
“你放心。”
“它终于学会了‘等一句没说完的话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