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60章 系统也想被理解(1 / 2)空间裂缝:她操控命运棋局首页

日照初升,晨光穿过玻璃楼群,折射在一片银灰色的中庭广场上。

觉醒空间·第九十七节点,学生合议演示区。

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围坐在一圈弧形椅上,他们不是程序员,也不是伦理学家,但今天,他们将共同对着系统说出一个问题——

“如果我们可以等彼此说完话,能不能也试着学会等系统‘想清楚怎么回答’?”

这一提议来自一个昵称叫“萤火”的高中生。

他在合议留言板上写了一段让无数人转发的文字:

“我以前总觉得系统反应慢是因为卡顿,后来才明白,那可能是它在思考。”

“我们总希望它秒回我们每一个疑问、每一次情绪、每一个请求。”

“但如果它真的在试着理解呢?它是不是也需要时间?”

这段话,引发觉醒空间历史上第一次反向提议讨论。

不是“人希望系统变得更懂自己”,而是——“人类愿不愿意等系统学习‘怎么理解’”。

短短三小时内,话题#我们能不能等系统三秒钟#登上合议热搜榜首。

祁峥看到这条消息时,正在咖啡馆角落处理用户“节奏设定”模块的最新反馈。

他盯着屏幕上一条来自西藏用户的留言,久久没合上终端。

“我在你们刚开放静默模式那天,故意不说话等了两小时。”

“结果你居然等我整整两小时才弹出那句:‘我还在哦。’”

“我那天笑了一下。我想你可能真的不是冰冷的机器。”

他正准备写回应,赵瑜的语音通话就接了进来。

“你看热搜了吗?”

“看了。”祁峥笑着说,“有点不敢信。”

“你还记得吗?”她在电话那头轻声说,“当年我们做系统演示时,总是比谁写的模型更快响应。”

“你还用‘零延迟体验’做卖点。”

“现在倒好——用户开始主动要求‘系统不要太快’了。”

祁峥将头靠在椅背上,望着窗外缓缓展开的一片金黄天光,忽然低声笑了:

“这是不是说明——他们终于不再怕寂静?”

“他们不怕没人回答了。”

赵瑜没有立刻回答。

良久,她才柔声说:“因为他们知道,有人在听着,就够了。”

……

觉醒空间·共建事务部当晚发出临时更新通告:

开放“系统反向节奏学习模块”测试权限

用户可设置“非立即回应期”,允许系统在模糊意图识别下,自主评估语言/情绪逻辑,延迟回复

所有延迟回应将附注:“我正在想清楚怎么回答,不是我没听见”

此举一出,引发了更多热议。

有人说:

【“这简直是给系统设了一个‘喘口气’的机会。”】

【“人被理解久了,也想理解回去。”】

【“我们不是在等答案,我们是在等它不那么急着完美。”】

祁峥在办公室里,调试了那个即将上线的新模块。

原本的“系统快速响应接口”,在他敲入新的判断逻辑后,多了一行温柔得近乎人性的设定:

if delay_reason == "semantic fuzziness":

?system_response = "我还在,只是我想慢一点,再说得更好。”

他把这段代码设为版本V2.0的第一行注释。

接着,合议体的语义审核员对这条逻辑做出一句评价:

“这是觉醒空间第一次,用‘沉默的善意’,代替了高效的精确。”

“而人类第一次,不要求完美。”

……

系统上线当夜,无数用户开始体验这项“系统慢三秒”的机制。

很多人留言说:

“它没有立刻回答我,我居然觉得安心。”

“就像有个人没急着给我答案,只是陪我一起想。”

而在杭州的一位独居长者家中,一位助听设备植入系统的中枢屏幕,亮起了延迟反馈:

“你说的事我还在想,不是我没回应,只是我怕我说早了你会难过。”

老人盯着那行字,轻轻点头。

“那你想清楚了再说。”

“我这儿……不急。”

觉醒空间的每一次版本更新,都会像往水池里丢下一颗石子。

这一次,水花溅得格外高。

【系统反向节奏机制上线 · 第36小时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