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57章 双丰收(1 / 2)重生1983年首页

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,正值金秋十月。卓西度透过舷窗望去,机场跑道上方的天空湛蓝如洗,远处的新建塔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

"到家了。"他轻声说,转头看向身旁的苏晚晴。女孩正专注地整理着随身携带的技术资料,一缕黑发垂落在她光洁的额前,随着她的呼吸轻轻晃动。

苏晚晴抬起头,对上卓西度的目光,嘴角微微上扬:"嗯,到家了。"她将资料收进公文包,"我在想,ASML那台原型机的光学系统还有改进空间..."

卓西度忍不住笑了。在荷兰的这一周,他已经习惯了苏晚晴随时随地进入技术思考的状态。这个女孩对光学的痴迷程度,有时让他这个工作狂都自叹弗如。

"先别急着想工作,"他轻轻按住她的手,"晚上我约了韦国强他们,给你办个欢迎宴。"

苏晚晴眨了眨眼:"不用这么正式吧?我只是个新入职的研究员..."

"不,"卓西度凝视着她的眼睛,"你不只是研究员。"

飞机缓缓停靠在廊桥,乘客们开始起身取行李。在嘈杂的机舱里,两人之间的空气却仿佛凝固了。苏晚晴的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,她低下头,却没有抽回被卓西度握住的手。

走出机场,卓氏集团的车队已经在等候。韦国强亲自来接机,看到卓西度和苏晚晴并肩走来,他推了推眼镜,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。

"老卓,你这趟荷兰之行收获不小啊。"韦国强接过行李,小声在卓西度耳边说道,眼睛却瞟向苏晚晴。

卓西度轻咳一声:"ASML的技术团队下个月就来中国,我们需要准备好接待工作。"

韦国强点点头,转向苏晚晴:"苏博士,欢迎加入卓氏。老卓在电话里把你的光学研究成果夸上了天,我迫不及待想听听你的见解。"

苏晚晴大方地伸出手:"韦总好,久仰大名。卓先生过奖了,我只是对光学有点研究而已。"

"别谦虚,"卓西度拉开车门,"你在斯坦福的论文我已经让研究院的人全部打印出来学习了。"

车队驶向市区,沿途的高楼大厦间夹杂着施工中的工地。九十年代初的北京,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面貌。卓西度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,心中涌起一股豪情——他的科技帝国,也将在这片热土上崛起。

欢迎宴设在京城一家老字号餐厅的包间里。除了韦国强,还有卓氏研究院的几位核心骨干:原航天部的赵志刚、西交大的马明远、爱立信的林子豪等人。这些都是卓西度精心网罗的顶尖人才,如今将成为苏晚晴的同事。

"各位,"卓西度举杯,"首先庆祝我们成功收购ASML,这是卓氏进军半导体设备制造的关键一步。其次,欢迎苏晚晴博士加入我们的团队!"

酒杯相碰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苏晚晴站起身,向在座的各位微微鞠躬:"很荣幸能与各位共事。我研究过各位的学术成果,特别是赵老师在导弹制导系统中的光学应用,给了我很大启发。"

赵志刚惊讶地挑眉:"哦?苏博士对军用光学也有研究?"

"我在贝尔实验室实习时接触过相关项目,"苏晚晴从容应答,"不过受保密协议限制,细节不便多说。"

餐桌上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。这些顶尖学者和技术专家很快发现,这位年轻貌美的女博士不仅谈吐优雅,在专业领域的见解更是令人惊艳。卓西度看着苏晚晴与他的团队融洽交流,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。

宴会结束后,卓西度亲自送苏晚晴回研究院安排的公寓。夜色中的北京城灯火阑珊,车流如织。

"谢谢你今天的安排,"苏晚晴望着窗外,"你的团队很棒,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技术的热情。"

卓西度点点头:"他们都是我精挑细选的人才。有了ASML的技术基础和你这样的光学专家,我们有望在五年内实现光刻机的国产化。"

车子停在一栋新建的专家公寓楼下。卓西度帮苏晚晴取下行李,犹豫片刻后问道:"明天是周日,你有什么安排吗?"

苏晚晴眨了眨眼:"本来打算整理从荷兰带回来的资料..."

"给我半天时间,"卓西度打断她,"我带你去看看北京。你不是说从小在国外长大,还没好好逛过北京吗?"

苏晚晴的眼睛亮了起来:"好啊,不过你得当我的导游。"

"一言为定。"卓西度微笑,"明早九点,我来接你。"

第二天阳光明媚,卓西度带着苏晚晴游览了故宫和颐和园。秋日的皇家园林金碧辉煌,湖光山色间点缀着红叶,美不胜收。

"这里和硅谷完全不同,"苏晚晴站在长廊上,望着昆明湖上泛舟的游人,"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。"

卓西度站在她身后,忍不住抬手轻轻拂去她肩头的一片落叶:"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,但我们的科技未来才刚刚开始书写。晚晴,你愿意和我一起书写这段历史吗?"

苏晚晴转过身,阳光在她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阴影:"这就是我回国的原因。"

两人的目光在秋日的阳光下交汇,一种无言的默契在心底生根发芽。

接下来的一个月,卓西度和苏晚晴都忙得脚不沾地。ASML的技术团队如期而至,带来了大量设备和技术资料。卓氏研究院专门扩建了光学实验室,由苏晚晴全权负责。

每天工作结束后,卓西度都会去实验室接苏晚晴。有时她埋头调试设备忘了时间,卓西度就安静地坐在一旁,看着她专注工作的侧脸。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光学图纸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她与机器的对话流畅而默契。

十一月底的一个晚上,北京下起了初雪。卓西度处理完文件,发现已经快十点了,苏晚晴的实验室还亮着灯。

他轻轻推开门,看到苏晚晴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思索,桌上放着半杯已经凉了的咖啡和几片只咬了一口的饼干。

"遇到难题了?"卓西度走到她身后,双手自然地搭在她肩上。

苏晚晴仰起头,疲惫地笑了笑:"极紫外光源的稳定性还是不够,我们已经尝试了三种方案..."

卓西度看了看屏幕上的数据,突然想起什么:"等等,ASML的工程师提过一个叫"激光激发等离子体"的方法,他们还在实验阶段..."

"对啊!"苏晚晴猛地坐直,"我怎么没想到!我们可以尝试用高功率激光轰击锡滴,产生等离子体..."她迅速在键盘上敲打起来,眼睛重新焕发出光彩。

卓西度看着她投入工作的样子,既心疼又欣赏。他悄悄退出实验室,去研究院的食堂热了两份宵夜。

当他再次回来时,苏晚晴已经完成了初步计算,正兴奋地在白板上画示意图。

"先吃点东西,"卓西度把餐盒放在空闲的台面上,"你的大脑需要燃料。"

苏晚晴这才感觉到饥饿,她放下马克笔,走到卓西度身边:"你怎么什么都知道?连ASML的实验性技术都了解。"

卓西度打开餐盒,香气四溢的炒饭让苏晚晴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一声。两人相视一笑。

"我在谈判前做了大量功课,"卓西度递给她筷子,"而且我有预感,极紫外技术会是未来光刻机的关键。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。"

苏晚晴夹起一块鸡蛋,若有所思:"我父亲常说,光学技术是工业的眼睛。没有先进的光学设备,中国的制造业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。"

"你父亲很睿智,"卓西度注视着她,"难怪能培养出你这么优秀的女儿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