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江南读书人,一边为清廷出谋划策,享受富贵,一边在地方被士民所尊崇,名利双收。
就比如现在,义军破了南京城,前来投诚者寥寥无几。这些人似乎还在观望,想着左右逢源,为自己留条后路。
世上有这么便宜的事吗?
朱和垚点头又摇头。
点头是同意李之芳对江南士族处置的看法。
对这些身在京城、享有既定利益的江南读书人及他们的家族,他似乎太过仁慈了。
但他又绝不能接受以捐纳的方法,来解决总督府财政不足的困境。
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。
士民捐纳,的确可以弥补财政困难。但捐纳泛滥的结果,则是官员腐败,贿赂公行,贪污成风。捐纳得官的官员,多会选择收受贿赂,刮取民脂民膏,吏治一坏,盗贼四起,各种政治社会问题就会随之出现。
这不是饮鸩止渴,在找死吗?
“捐纳就算了,以后也决不能再提。要不然,我会被世人骂娘的。”
朱和垚看着刘文石,轻声问道:“南京的去辫令与废除缠足令,有张贴榜文吗?”
刘文石回道:“回大人,已经张贴榜文,传告四方百姓,但似乎效果不是太好。”
义军进入南京,军政大事纷杂,去辫令虽然下达,但核查上难免不够严密。
“在报纸上刊登去辫令,遍告江南士民,自去辫令刊登日起,凡十五日内没有去辫者,以汉奸论处,处三年以上牢狱之刑。此外……”
朱和垚继续道:“在报纸上告天下百姓,凡在江南以外为清廷官员者,三月之内没有弃官,同样以汉奸论处。将他们的名字都登在报纸上,我倒要看看,官员与他们的家族,作何抉择?也让江南的百姓知道,他们是怎样的一番嘴脸!”
他平定了江南大部,江南士绅们帮了他吗?
没有。
他征战四方,需要这些人吗?
不需要。
他要治理地方,缺这些人吗?
无伤大雅。
既然如此,他为什么要给他们面子?
事关汉家江山,既然这些人还想左右逢源,甚至想跟着清廷博取功名,他就砸了他们的饭碗,断了他们的念想。
“大人,江苏富裕,就交给下官去做吧。”
李之芳请令。
“那就辛苦李大人了。”
朱和垚继续道:“李大人不妨等报纸上刊登了去辫令,以及为官者的名单以后再做打算。让舆论先发酵发酵,子弹飞一会,再动手不迟。”
可以让李之芳先做恶人,他再出面调和,恩威兼施,也许能解决部分财政上的短缺。
李之芳领令。
高青已经来了南京城,主要负责报纸的事情。也许明日一早,最迟后天,这些政令,就会面世,告诸天下了。
“说起来,震慑江南士绅豪族只是第一步,这第二步,是从根本上解决府库不足的困境。”
朱和垚道:“既然总督府已经有了江南银行,便可以江南银行的名义发行国债,许以利息,用来融资,确保总督府的各项政令推行下去。”
“国债……”
无论是李之芳还是刘文石,都是吃惊。
大人思维敏捷,脑筋转的太快,他们怎么也跟不上。
“所谓国债,不过是士民购买银行的债券,几年后再去银行兑换回来,本金加上应得的利息。购买的国债越多,年限越久,利息就越高。”
朱和垚耐心向二人解释。
“大人,这似乎与钱庄一样,此法可取。不过……”
刘文石恍然大悟,跟着道:“大人,要百姓购买国债,恐怕不太容易。即便是严刑苛法,若是义军不能在江南立足,谁会购买银行的国债?”
“大人,刘大人所言极是!距离南京光复,已经足足月余。清军随时来攻,谁会将身家性命,寄托在这国债之上?就说眼前这些厂房修筑,恐怕也会毁于一旦。”
李之芳心头,始终忧心忡忡。
清军之所以没有前来攻打南京,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江西安徽战事胶着,无法抽身。
另一个原因,则恐怕是因为犹豫观望,要集中兵力再来攻打。
至于国债,义军能在江南立足是前提。要不然,没有几个人会买那些废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