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狩五年的临邛街头,卓文君掀开酒肆布帘,见丈夫正教贫儿识字。昔日琴挑私奔的才子,如今布衣跣足,却比在长安时更从容。
"夫君可知,陈皇后上月病逝长门宫?"
司马相如笔锋未停:"当年那赋,我写的是她的命,也是自己的劫。"
他早已参透文人的宿命:
1. 被权势者捧为刀笔(如陈皇后买赋)
2. 被同僚架在火上烤(如东方朔构陷)
3. 被历史削成符号(后人只记得琴挑文君)
当最后一笔落下,"犬吠深巷中"的童谣随风飘散。酒旗招展处,他仿佛看见年轻的自己正策马入长安,腰间"绿绮"琴穗飞扬如旗。
五、文人风骨的破局锦囊
当现代职场遭遇"高帽陷阱"时,当才华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时,长门宫的秋雨仍在警示:
1. 才华贴现术
将天赋分批兑现,忌一次性抛售(司马相如分献《子虚》《上林》二赋)
学东方朔"大隐于朝",用荒诞包裹锋芒
2. 危机缓冲法
建立"三不沾"原则:不涉宫闱、不沾党争、不立山头
效法司马迁"究天人之际"转移焦点
3. 金蝉脱壳计
遇捧杀时自污示弱(如司马相如装病)
被架高台时急流勇退(参考张良辟谷修道)
元狩六年的汶水江畔,司马相如焚烧《封禅书》草稿。灰烬随风散入江水时,他忽然大笑——那些曾被千金衡量的辞赋,终究抵不过"凤求凰"的琴声纯粹。真正的文人风骨,当如太史公笔下刺客,可买头颅不可买心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