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9章 东坡肉里的世态炎凉(1 / 2)堪破三千世相首页

——从乌台诗案看士林追捧的翻云覆雨手

一、汴京夜宴的炙热冠冕

元丰二年的中秋夜,汴京樊楼灯火如昼。苏轼举着琉璃盏,听钱勰高声诵读新作《湖州谢上表》。满座文人击节赞叹:“子瞻此篇,当与《出师表》并传!”御史中丞李定亲自斟酒:“苏学士‘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’,真乃诤臣风骨!”

三年前,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,正是这群人将他捧为“旧党砥柱”。司马光赠他“真翰林”玉镇纸,欧阳修赞其“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”,连宫中的曹太后都爱吃他进献的“翰林酥”。此刻的苏轼不会想到,三个月后,这些人将亲手将他推入御史台死牢。

二、乌台柏影的寒蝉悲鸣

御史台柏树沙沙作响,苏轼的囚衣渗出血痕。狱卒李宜举着《钱塘集》冷笑:“‘根到九泉无曲处’,可是讥讽陛下?”这些昔日被捧为圭臬的诗句,此刻全成了谋逆铁证。

士林变脸的戏码堪称经典:

1. 沈括献诗:这位曾与苏轼煮酒论诗的科学家,呈上精心批注的赠诗

2. 舒亶拆字:将“东海若知明主意”解作“反对圣明之主”

3. 李定定性:“包藏祸心,讪谤朝廷”的罪名一锤定音

最讽刺的是,当年赞其“敢言直谏”的同僚,如今争相举证。曾受苏轼举荐的章惇,在《劾苏轼札》中写道:“轼言‘赢得儿童语音好’,显系诋毁新政教童蒙!”

《宋史》未载的细节是:狱中某夜,苏轼听见隔壁传来熟悉的洛阳口音——竟是昔日门生赵君锡在诱供:“先生若认‘蛰龙’影射圣上,学生必求官家开恩。”

三、黄州江月的淬火重生

寒食节的冷雨敲打临皋亭,苏轼嚼着苦涩的蔓菁,忽然放声大笑。那些曾经让他飘飘然的赞美,此刻显出真容:

司马光的吹捧是为对抗新党找枪

驸马王诜的追捧实为笼络文坛

连佛印和尚的唱和都是为寺院募捐造势

在赤壁江声里,他参透捧杀三昧:

1. 盛名标靶律(《周易》“负且乘,致寇至”)

2. 文人相食链(《战国策》“以骨投犬”之计)

3. 政争替罪术(《盐铁论》“剪羽翼以弱敌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