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王勃少年得志背后的文坛围猎
一、洪州秋水的惊鸿笔
上元二年的重阳节,赣江上的晨雾还未散尽,19岁的王勃蜷在船舱补觉。这位因斗鸡檄文被逐出长安的前朝神童,正要去交趾探望父亲。船公突然叫醒他:"郎君快看!"——只见江岸耸立着重修的滕王阁,彩旗招展如仙人衣袂。
阁中正在举办盛宴。洪州都督阎伯屿为捧女婿吴子章,早已备好序文。当小吏来请王勃入席时,阎公捻须冷笑:"且看这丧家犬能吐出什么象牙。"谁也没料到,这个蓬头垢面的少年,将用七百余字掀起初唐文坛的血雨腥风。
二、落霞孤鹜照见的刀光
酒过三巡,阎公假意邀众人作序。文士们心照不宣地推辞,唯独王勃接过纸笔。吴子章的脸瞬间惨白,阎公拂袖离席更衣,暗嘱书吏:"彼所写,但报!"
当"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"传来时,阎公的指尖掐进了掌心;"徐孺下陈蕃之榻"句出,众宾客开始交换眼神;待"落霞与孤鹜齐飞"响彻江面,满座竟无人敢呼吸。最致命的是结尾的"槛外长江__自流",那个空出的"空"字如同利剑,刺破了所有精心布置的捧婿局。
《唐才子传》记载的这场文坛奇观,实则是捧杀链条的完美展演:
1. 阎公的借势造星(本想用女婿文章巩固江南文盟地位)
2. 地方文人的集体噤声(既不敢得罪都督,又难掩嫉恨)
3. 王勃的绝地反击(用天赋碾压规则,却不知已种下祸根)
阁外赣江的波涛里,命运的暗流开始涌动。那些喝彩声中的文人,有的已在盘算如何将这篇序文变成杀人刀。
三、长安纸贵后的冷箭
三个月后,《滕王阁序》抄本传至洛阳。国子监祭酒崔日用拍案:"此子不死,吾辈何以自立!"当夜,数十位文坛耆宿联名上书:"王勃恃才悖礼,宜流岭南。"
捧杀之网悄然收紧:
裴行俭评其"虽有才而浮躁浅露"
上官仪门生指摘序中"冯唐易老"影射朝政
连昔日好友杨炯都叹"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"
最阴险的是阎伯屿的"捧杀三连击":
1. 将序文刻碑立于阁前(坐实王勃"喧宾夺主"恶名)
2. 向朝廷举荐其"天才绝伦"(引发当权者忌惮)
3. 在文人集会时屡赞"当世子安第一"(激化同行嫉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