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8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~春秋时代5.(1 / 2)穿越历史,从远古到现代首页

《诗经》

6、七月

分析:

(一)《七月》是《诗经·国风》中最长的一篇,它属于《豳风》,是用豳地乐调创作的民歌。《豳风》产生的时代较早,而且本诗又包含着夏、商两种历法,因此可以断定它基本上是西周初期编定的。

当然,其中的一些素材,如长久流行于豳地的许多农业节令歌谣词句,可能来源更早些。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的时代,而且早在周族的先人古公覃父由豳迁歧(今陕西歧山)以前,便已利用奴隶从事生产,开始进入了阶级社会。《七月》所反映的正是当时奴隶社会的社会生活。

本诗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,它是长期在劳动人民中间传诵、吟咏,不断丰富,最后由采诗的人收集编纂起来的。全诗是劳动者自述的口吻,描写的对象是农奴。

(二)《七月》的内容,主要是叙述农奴一年四季所从事的农业劳动,并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农奴的艰苦生活。全诗以时令为序,共分八章。

首章总括全诗,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;二、三两章写妇女为奴隶主贵族从事蚕桑劳动;第四章写农事既毕,为奴隶主猎取野兽;第五章写农奴修理房屋准备过冬;第六章写采集果蔬和造酒;第七章写收成完毕,为奴隶主贵族服家内劳役;第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年终宴饮。

全诗描写了两个对立阶级的现实生活,客观上反映了西周奴隶社会的本质。从诗中可以看到农奴在奴隶主贵族的管家(田畯)的监督下,长年累月地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和其他苦役。

如男子要为奴隶主贵族耕田、打猎、“筑场圃”、“纳禾稼”、打草、搓绳、修屋、凿冰;妇女则要为奴隶主贵族采桑、养蚕、织染丝麻。尽管他们终年辛勤劳动,但所创造的财富却被奴隶主贵族剥削了去,自己只能过着“采荼薪摴”、“无衣无褐”的日子。

而奴隶主贵族却过着防寒有裘,御暑有冰,食膏粱,饮春酒,养尊处优的寄生生活。 ,

从这里开始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状况,奴隶们不仅在生活上毫无保障,而且毫无独立的人格,受尽侮辱和精神上的折磨,就连他们的妻女也随时随地都有被贵族公子侮辱蹂躏的危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