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4章 丝绸——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(1 / 2)穿越历史,从远古到现代首页

丝绸,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,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,是中华文明的见证。中国是世界的“丝绸之源”。

史穿仁和他的伙伴,也就是我国的先民,在距今5、6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,在有文字记载以前,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种桑、养蚕、缫丝和织绸的技能。

后来,传到国外,约在2000年前,传到越南;1800年前传到朝鲜和日本;1600年前传到中亚;1500年前传到希腊;1000年前传到意大利。之后传到世界各地。

我国很早以前,有一个神话故事——嫘祖娘娘发明“养蚕吐丝”。这位嫘祖娘娘是黄帝的妃子,是史穿仁的后代。

史穿仁和他的伙伴把原来在原始树林里生长的野蚕,一代代地培养成人工饲养的蚕,并让它在室内结茧、吐丝,就是“养蚕吐丝”。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,长期劳作、观察、实验累积的成果。并不是某一个人一时的发明。

史穿仁及其伙伴们,在3000多年前,不但会平织不带花的绢,和带有斜纹变化花纹的绢,还会织带有菱形方格几何花纹的绢,其花纹很像回字,故称“回纹绢”;并会织带有雷纹的花绢。

这是世界纺织史上最早的创造成果,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,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。

在我国古代,蚕桑纺织一直是妇女们的日常生产劳动。

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里,有对妇女养蚕、染丝、织绸的描写。

第二章,有一段写到(大意):

春天······采桑的女郎,背着桑筐,

穿行在桑林之间,寻采那鲜嫩的幼桑。

第三章,有一段写到(大意):

三月桑儿壮又肥,·····幼桑不用刀斧砍,女郎手牵着嫩桑枝。

······八月绸绢忙织完,织完了绸绢来染色,黑是黑来黄是黄,

鲜明的朱红艳更艳,都只为阔少做衣裳。

在其他的许多古代民间文艺作品中,如汉魏乐府诗《上山采蘑菇》,《孔雀东南飞》等等,都有对妇女织绸的描写。

我国从商朝开始,就有官办的丝绸作坊,其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大;民间的养蚕、织绢家庭手工业,也逐渐发展起来,丝织品的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多。

周朝时,已普遍种植桑树,《诗经》中有很多地方提到桑。《魏风》的《十亩之间》篇就写道(大意):

桑地十亩大,采桑人息下。

桑树十亩外,走啊同回家。

走啊在一块,采桑人闲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