氏族社会是母系社会,这一时期以妇女为中心,她们掌握着家庭和社会的权力。在这种社会形态下,人们逐渐摆脱了同族之间的混乱婚姻模式,开始采用不同氏族之间、男女对偶婚姻的形式,也就是所谓的"嫁娶"。
氏族社会的"嫁娶"不是"男婚女嫁",而是完全相反的"女婚男嫁"。也就是说,出嫁的是男子,而不是女子。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社会在婚姻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,也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影响力。
这时,史穿仁及其同伴,学会了制造石刀、石镰、石铲、石斧、石锛、石凿等石器;并学会了制作骨鱼镖、骨箭头和骨鱼钩等骨器;还学会了制作木制的耒、耜和蚌镰等农具。
初始的农业只知道刀耕火种,史穿仁和同伴们在砍倒烧光的林地上,播种谷物,主要是粟。靠天降雨,等待收获,不知道施肥、灌溉、锄草、除虫等田间管理。
据考古学界的史料记载,约7000年前,我国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的先民,就学会了耕种粟,去皮后就是小米;我国居住在南方长江下游的先民,就学会了种植稻谷,去皮后就是大米。之后传遍了南方各地。
稻谷和粟的种植,之后向南传到了东南亚泰国、越南、菲律宾等国,向东传到了日本及朝鲜,向西传到了中东、西亚的伊拉克、伊朗等国,还传到了非洲各国,以及欧洲各国,最后传到了美洲各国。
水稻和粟的种植及食用,是我国人民早期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。
那时的农业,被后世称为“锄耕农业”。从事农业耕种的人,同时要从事牲畜的饲养,两者结合在一起,没有分开。
之后,饲养牲畜的活动发展成为畜牧业。人类社会进入到了“新石器时代”。
农业与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,促使这两业要分开来进行,需要不同的人分别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。于是,社会产生了第一次大分工,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。
农业得到大力发展,史穿仁带领同伴们修渠造田,修筑大小渠道,把河水引到水渠里,灌溉农田,彻底改变了原始的刀耕火种的“锄耕农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