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7章 深桂香的中央厨房革命(2 / 2)重生1983年首页

第五天凌晨三点,中央厨房的灯光依然亮着。卓西度蹲在分装区,观察新设计的流水线——韦国强把数学建模用在了这里,每个工位的动作都被优化到最简。

"卓总,测一下这批汤底。"韦国强递来pH试纸。卓西度对比色卡,三次测量结果完全一致。他尝了一口,舌尖传来的味道与总店老师傅的"秘方"几乎无差。

"成了!"林小梅突然从冷链区跑来,"刚才随机抽检三家分店的成品,各项指标方差都在5%以内!"

卓西度走到厂房外的空地点了支烟。晨雾中,几个早起的建筑工人正走向工地,安全帽在路灯下泛着黄光。他突然想起大学时读过的一本苏联教材——《工业化与标准化》,当时觉得枯燥的理论,如今正在这间简陋的厂房里变成现实。

中央厨房运行一个月后,数据让所有人震惊。损耗率从30%降到8%,人力成本节省20%,最关键的顾客投诉率归零。香江酒家的林经理带着团队来考察后,当场修改了合作协议——连锁店数量从计划的5家增加到15家。

"有个问题。"韦国强在月度会议上指着财务报表,"中央厨房的折旧费用分摊后,单店利润反而下降了。"

会议室突然安静。卓西度走到窗前,望着马路对面新开的个体粉店——那对夫妻凌晨就开始熬汤,妻子切菜的手上还贴着创可贴。他转身敲敲黑板:"因为我们的店还不够多。"

香港郑裕彤派来的马先生第一次参观中央厨房时,特意用放大镜检查了墙上的卫生评级表。"卓生,"他摸着不锈钢操作台说,"这套系统在香港都少见,新世界可以考虑追加投资。"

当晚,卓西度修改了公司章程,在"技术专利"条目下新增了中央厨房管理系统。他特意复印了一份,让韦国强明天送去工商局备案——这是技术股增值的关键证明。

深桂香第四家分店开业当天,卓西度在收银台旁放了台电子秤。每个顾客拿到米粉后,他都会亲自称重,确保分量精确到克。

"大学生老板就是不一样!"一个戴着工程安全帽的顾客笑道,"我在工地三十年,第一次吃到这么标准的米粉。"

卓西度笑着递上名片,背面印着新设计的slogan:"科学让传统更美味"。他望向门外,几个穿着深桂香制服的配送员正从印有logo的保温车上卸货——统一的白色制服、标准化的保温箱,在阳光下形成强烈的视觉符号。

韦国强拿着新设计的《分店管理手册》走过来,封面上印着矩阵分析图。"下一步是开发POS系统,"他推推眼镜,"我联系了深圳大学计算机系......"

"等等。"卓西度突然打断他,从柜台下取出两碗米粉,"你先尝尝,这两碗的酸笋味道有没有差别?"

韦国强认真品尝后皱眉:"左边这碗酸度高了0.3个点,可能是发酵时间......"

两人相视一笑,像当年在数学系解出难题时那样击掌。后厨传来"滴滴"的计时器声响,与街上施工的打桩机节奏奇妙地重合,奏响着一座新城崛起的交响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