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传来,齐、宋、许等国震惊不已。这些国家的君主们纷纷表示愿意伸出援手,帮助卫国度过难关。其中,齐桓公对卫国的遭遇深感痛心,他立刻下令派遣公子无亏率领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名披甲战士,火速赶赴卫国。
公子无亏领命后,毫不犹豫地带领着士兵们踏上了征程。他们日夜兼程,马不停蹄地赶往卫国。当他们抵达卫国新君卫戴公所驻扎的曹邑时,看到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:百姓们面容憔悴,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恐惧。
公子无亏见状,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。他下令士兵们迅速安营扎寨,加强防御,确保卫戴公和百姓们的安全。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,搭建营帐,布置防线,日夜坚守岗位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在公子无亏的带领下,齐国的士兵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。他们不仅守护着卫国的百姓,还积极协助卫戴公恢复国家的秩序。在这个艰难的时刻,齐国的援助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,照亮了卫国百姓黑暗的生活。
齐桓公二十七年(前 659 年)春,狄人再次气势汹汹地攻打邢国,邢国又一次危在旦夕。齐、宋、曹三国迅速做出反应,出兵紧急救援邢国。三国的军队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,冲向狄人。他们相互配合,协同作战,再次拯救了邢国于水火之中。
夏季,三国考虑到邢国所处的地理位置,为了给邢国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,决定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(今山东聊城西南)。在迁都的过程中,三国士兵们帮助邢国百姓搬运物资,修建房屋,邢国在新的都城中逐渐恢复了生机。
秋天,齐桓公命人在夷地诛杀了哀姜,以正纲纪,维护鲁国的尊严。然而,鲁僖公心怀感恩,考虑到哀姜终究是鲁国的王后,为了体现对鲁国的尊重,齐桓公应鲁僖公的诚恳请求,又将她送回鲁国安葬。
齐桓公二十八年(前 658 年)春,齐桓公眼见卫国已经国灭,百姓流离失所,心中充满了怜悯与责任感。他积极谋划为卫国重新建国。最终,他在楚丘帮助卫国精心筑起一座新城,使卫国在黄河南岸的楚丘(今河南滑县东)成功重建国都。卫国的百姓们怀着希望,重新在这片土地上扎根,开始新的生活。
齐桓公二十七年(前 659 年)秋,因楚国攻打郑国,郑国再次陷入困境。齐、宋、郑、曹、邾五国为了共同应对楚国的威胁,在柽地举行会盟。各国君主齐聚一堂,他们围坐在一起,商讨救援郑国的策略与计划。会盟的气氛庄重而严肃,各国都拿出了自己的诚意和智慧,展现出了诸侯国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。
齐桓公二十八年(前 658 年)秋,靠近楚国的江、黄两国对齐国十分钦佩,主动投效齐国,加入齐国的阵营。齐、宋、江、黄四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,在贯地举行会盟。会盟期间,各国君主们交流着彼此的想法和计划,气氛热烈。然而,齐桓公身边的寺人貂(竖刁)却不慎在多鱼泄露了军事机密。这一事件给齐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隐患,齐桓公得知后,心中暗暗警惕。
齐桓公二十九年(前 657 年)秋,齐桓公有感于局势的发展,意识到需要进一步联合诸侯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。于是,他约集宋、江、黄三国国君在阳谷举行会盟,商讨伐楚救郑的具体行动方案。会盟之上,各国君主们神情凝重,他们深知楚国的强大,但也明白如果坐视不管,郑国和其他诸侯国都将受到威胁。这一年,齐桓公和蔡姬在水中嬉戏游玩。蔡姬性格活泼,调皮地晃动船只。齐桓公向来胆小,心生惧怕,便出言阻止蔡姬。但蔡姬却不以为意,依旧我行我素,晃个不停。齐桓公终于大发雷霆,一气之下将蔡姬送了回去。蔡国听闻此事后,心中不快,也不愿再接纳蔡姬,便将她又嫁给别人。齐桓公因此事心中愤懑难平,便兴兵讨伐蔡国。
齐桓公三十年(前 656 年)春,齐桓公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,率领齐、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八国联军,如潮水般向蔡国汹涌而去。蔡国在联军的强大攻势下,很快陷入困境,城池摇摇欲坠。接着,齐桓公乘胜追击,率联军大军联合进攻楚国。楚国虽奋力抵抗,但也难以抵挡联军的攻势,双方相持不下。最终,通过外交谈判,楚国权衡利弊,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,恢复向周天子纳贡,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。于是,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(今河南郾城东)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盟约仪式,互相结盟,明确彼此的权利与义务,各自退兵,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史称“召陵之盟”。然而,齐桓公并未就此放松对陈国的警惕,会后,齐桓公还两次率联军讨伐不肯为联军提供后勤支持的陈国,以维护联盟内部的团结与协作。
齐桓公三十五年(前 651 年),齐桓公在葵丘(今河南民权)大会诸侯,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,对齐桓公进行表彰。这一刻,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。葵丘之盟上,齐桓公发布了一系列盟约条款,内容涉及 “尊王”、维护宗法、不干涉他国内政、不得堵塞水道、不阻碍粮食流通等方面,要求各国共同遵守。这些条款不仅体现了齐桓公对中原地区和平秩序的维护,也为诸侯国之间的相处制定了基本准则,进一步巩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。齐桓公站在盟坛之上,接受着各国诸侯的朝拜,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自豪。
齐桓公三十八年(前 648 年),周襄王的弟弟叔带联合戎狄攻打周室。齐桓公派管仲为先锋出兵救周,并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叔带。叔带兵败逃往齐国,齐桓公又亲自将他送回周朝。周襄王亲自迎接,对齐桓公感恩戴德,赏赐给齐桓公大量财宝。齐桓公的威望再次提升,他的霸业也更加稳固。
齐桓公四十一年(前 645 年),管仲、隰朋等贤臣相继去世,齐国人才匮乏,国势渐衰。加上多年来连年征战,齐国国力消耗巨大,经济出现衰退迹象。这一时期,齐桓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雄风,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上也开始力不从心。但他的一生,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仍产生了深远影响,他的霸业成为了春秋历史中一段璀璨的篇章,永远被后人铭记。
齐桓公的一生,充满了辉煌与挑战。他在位期间,通过一系列的政治、军事行动,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,彰显了齐国的实力与担当。他的霸业,不仅是齐国的荣耀,更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制衡、共同发展的见证。尽管晚年遭遇了一些困境,但他的功绩和影响力,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