骆俊规劝说:“止步于你我,来日陈王与左将军同殿为臣,也好相见。”
舒邵见此也只能长叹一声:“今舍陈国,谁又能助我淮南渡过眼前劫难?”
骆俊不为所动,也就是袁术进攻江东失败。
成功的话,军粮问题立刻就能解决;就算没能彻底解决,继续向陈国借粮,到那时候也会抓骆俊家族、乡人为要挟。
这些年看着袁术从南阳被赶出来,与曹操屡次争兖豫,失败后才跑到淮南。
袁术固然有公义的一面,但转转各地,造成的破坏远不是袁术性格、行事风格中那点光辉所能弥补的。
骆俊说的也很有道理,没有粮食的情况下,袁术已经无法召集、动员军队,对陈国的威胁很低。
拖个小半年,袁术影响力大衰败,更不是陈国的对手。
陈国何苦用宝贵的粮食,去帮袁术吊命?
袁术撑过去后,可能会吃饱肚子后来打陈国。
就如眼前这样,前有袁绍吃着韩馥提供的军粮,去谋划冀州;再就是眼前朝廷、吕布吃着刘表的粮食,渡过艰难的冬季后调头回去打刘表。
韩馥、刘表有错么?
没什么错,一个是同盟义举,一个是宗藩忠烈之举。
错的是供应粮食太过充足,就该将袁绍、吕布饿着,别给饿死就行了。
同样的事情,陈国又怎么会犯类似的错误?
舒邵见骆俊这里态度坚决,也只能离开陈国,一路轻驰返回寿春。
陈县与寿春相距不远,信使快马两日轻易能到。
对舒邵这样的使者队伍,用时三日抵达。
缺粮危机已影响到袁术自身,数百名姬妾不得已在桑园中摘青桑果吃,已等不到桑果全面成熟。
这种危急时刻,袁术在军营中生活,与吏士一起在城外淝水筑坝捉鱼。
淝水坝边,袁术衣物磨损,挽着袖子、裤腿坐在树荫下:“陈国上下鄙我为人,不肯信我。诸君说说,该如何是好?”
涉及到陈国,袁涣静坐不语,真把陈国搞乱了,他家及乡党也不好受。
他可以写信劝陈国借粮,这种时候却不会出什么主意。
袁术询问后,阎象、杨弘纷纷献策。
袁术的表弟何夔也开口说:“陈王麾下诸将各拥强军,却不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,皆郁郁不得志。我听说陈王拜赵基次兄赵垣为左将军后,陈国诸将更是不满。”
袁术闻言瞪眼:“赵垣何等人物,也敢为左将军?”
他是汉帝国的左将军,赵垣是陈王国的左将军,彼此不是一个级别;但都是左将军。
何夔不疾不徐又说:“今陈国皆系于陈王一人,骆俊出身江东,实乃小姓,名望不足以安定一国。以仆之见,今陈国防备甚严,恐怕已有诛灭我等之意。到了如此危急之时,切不可拘泥于手段。”
袁术点着头:“嗯,不肯借粮,是要饿杀我等。我若所料不差,其国夏收后,便会出兵顺淮水而来,以击讨我军。”
大将张勋起身,愤声拱手:“明公,我等必誓死与之一战。”
纪灵也是跟着站起来表态,拖到三个月后陈国发兵,他们饿的连盔甲都穿不动,到时候吏士瓦解,兵无战心,唯有死路一条。
其他人也是纷纷请战,表达支持之意。
整个中原形势已经很明朗了,吕布带着朝廷走南阳欲征讨荆州,张杨在陈留、河内,曹操在济阴、济北。
已经没有什么强横势力能约束陈王,陈王也见识过朝廷的虚弱与不堪。
如果陈王主动打破士人对他的禁锢,对外用兵,专程来打淮南……那么刘繇肯定也会出兵来凑热闹。
广陵的陈登也来凑热闹,搞不好大家都要完蛋。
到了这种时候,只能拼命。
不能再拖,现在军队还有行动的力气。
再拖下去,等陈王、刘繇、陈登、刘备这些人达成联合,那淮南就危险了。
至于曹操,到时候落井下石的就是曹操这种人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