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46章 商鞅赴秦(1 / 2)战国侠义首页

多少年来,他们与天斗、与地斗、与人斗。

不知秦国人们能否感受到“其乐无穷”。

但秦国确是在斗争中从一个“附庸”的游牧部落,渐渐成长为“西方大国”。

到春秋时期,著名的秦穆公任用百里奚、蹇叔等一大批实力派人才,使国势强盛,曾两定晋君。

又帮晋文公重耳平定内乱,入主朝政,奠立霸业基础,他自己也成春秋五霸之一。

他自己是晋国的女婿,又两次把女儿嫁给重耳叔、侄搞“政治联姻”。

所以后人用“秦晋之好”来比喻建立“婚姻关系”。

但秦穆公以后,几代君主疲软,人才缺乏。

晋、楚、齐等国的势力又很强大,堵住秦国东出南下的道路,因而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。

除了曾帮楚昭王打退吴军复国外,长时间没有什么作为。

国力不能发展,在各个诸侯国中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小,中原诸国甚至视之为“蛮帮”。

秦孝公继位后,决心要改变这种局势,重整当年穆公的“霸业”。

但手下几个大臣,如:

公子虔、甘龙之辈。

只会劝他“心稳勿躁、能忍且忍。

秦地易守难攻,受不到别国的威胁,只需等待,等到天降大灾于东方之后……

不必费力就能占便宜。”

但孝公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。

对于“等待论”,休说效果渺茫无期,就是能在他有生之年降临,他也难以忍受它的煎熬:

“奇迹也许出现,但要等一二百年,还是三四百年?

人生如白驹过隙,转眼即逝,寡人怎能让大好时光在等待中流失?”

然而他却感到无奈:

“可惜呀!我纵有冲天之志,但秦处西境孤陋寡闻,无羽翼辅佐,又奈其何?”

秦孝公的近侍景监,很有见识,见主公感慨万分,便跪下禀奏:

“您求贤若渴,只恨无缘。

而天下士怀才不遇,求售无门者,也比比皆是,只为上下不通耳。

主公何不发布求贤令以高官厚禄招聘贤能。

其不得志于本国者,闻讯必来投奔。

择而用之,得一真才则天下定矣!”

孝公听了,点头称赞,即张榜于京都及国内各地:

“昔我穆公自岐山、雍川之间,修德行武,东平晋乱,以河定界

西霸戎翟,广地千里

天泽称伯,诸侯致贺。

给后世开创了何等光辉伟大的基业?

只因厉、躁、简、出几代国君时期不宁多变,致使国家耽于内忧、无暇外顾,遂使三晋夺我西河。

我献公继位,镇抚边境,徙治栎阳,常欲东伐以雪败军之耻、夺土之恨。

不幸壮志未酬,驾鹤西去。

寡人每思先君之意,常痛于心!

今与天下士约定,有能出奇计使秦国强盛者,寡人不吝万户之爵、万锭之禄,必裂土分茅以封之!

国门大开,恭迎贤人才士。”

卫国人名“鞅”。

曾任秦国之相,因被封于商,后人称之为“商鞅”。长沙sxsr